网站首页 | 图片新闻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动态 | 政策法规 | 行业标准 | 协会刊物 | 科普之窗 | 价格行情 | 会员风采
山东再生资源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国内再生铜产业前途广阔
来源: 日期:2012-03-15

         据《中国业报》获悉,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固废回收近年来政策刺激不断,2011年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现代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70%。同时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预测,“十二五”固废处理行业投资将达到800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翻两番。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对国内冶炼的原料主要来源之一,进口拆解废及回收拆解废铜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相应研究分析。

          一、再生资源产业充满潜力

          1、再生资源产业蓄势待发

         再生资源是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态附存,但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途径而使其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再生资源产业则是循环经济模式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覆盖循环经济中的“再利用和资源化”两大领域。为应对天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新兴的“老行业”,再生资源产业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有色金属资源再生行业现状

我国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行业目前的主要问题仍旧现在产业集中度不够,仅2007年我国就有大大小小5000多家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企业,行业龙头型企业较少,亟待整合。多数企业的装备平较低、加工技术落后、二次污染控制能力较差。此外,我国废旧金属回收利用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我国每年进口各类有色金属废料约700万吨左右,国内回收约200万吨左右,但目前已经投产和在建的产能达到2000万吨,产能明显过剩。虽然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但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有色金属再生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二、我国废铜产业情况

          1、我国废铜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冶炼企业与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原料需求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例如,江铜集团旗下冶炼厂年产阴极铜板100万吨,其中消耗自有矿16万吨,进口矿34万吨,废杂铜50万吨。可见在国内冶炼企业产能迅速扩张,而矿石原料供应却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冶炼厂对于原料的需求将越来越依赖于废铜。

         从2011年到“十二五”末,国内铜冶炼及深加工将新增产能750万吨,未来中国对铜原料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到2012年,精炼铜产能将比现在高出190万吨,相当于2010年全年废铜进口总量,在这些新增产能中,将有一半以上是以废铜为原料。

        此外,本已处于行业竞争激烈的铜加工企业的利润近年来被快速上涨的精铜价格进一步侵蚀,不少加工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在自身原料中加入具备相对价格优势的废铜以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时,铜材加工产能到明年也将扩大200万吨左右,这部分产能将会消费不少高品位废铜,高品位废铜的竞争也将比现在更激烈。

         三、我国废铜进口贸易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废铜回收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业需求。近几年进口与国内回收的比较,可以看出,即使对进口废铜以30%的品位保守估计,国内回收的废铜数量也仅是进口数量的三分之一。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估计,从2014年开始国内的废铜回收才会逐步进入高峰,短期内中国的废铜供应以进口为主的现状难以改变。

        目前中国仍有约三分之二的废铜需求依赖进口,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内废铜产量的大幅增长是否会打破铜市的均衡并替代铜精矿和中间产品需求。尽管废铜储量迅速增长,铜较长的使用周期(平均为30年)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部分需求将继续来自于进口,而我们预计国内废铜产量的增长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废铜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相当一段时间仍将持续。

                                                                                                                                      (来源:中华商务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德林工贸 | 驰易科技 |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 | 上证期货 | 中国废品网 | 山东节能网 |
版权信息:山东再生资源网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12楼1223室
邮编:250014 电子邮件:zsxh2008@163.com 鲁ICP备10019935号-1 技术支持:山东政通科技